一个公司的部门架构中,哪些部门最重要?答案可能是产品、人力、财务、运营或者其他中的任何一个,但从来不会是法务部。“我们调查了数百家中小企业发现,其实99%以上的企业是没有法务部的。”无讼创始人蒋勇说。
为什么不能像人力部门、财务部门一样也去设一个法务部?企业到底要不要自己建一个法务部?
“成本高,那么多钱花不起。最重要的是,对企业来说,法务这件事它不是公司核心的事件。”蒋勇说,“至少,在早期公司快速发展过程中,它不是核心事件。”
但合规经营、公司治理、合同管理、知识产权、债权股权等等,又决定了任何一家公司必然需要法务来合法、合规运营。
那么,为什么不能将法务这件事,从企业架构中剥离?然后作为非核心事情,剥离后交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来完成?
2014年,无讼创立,搭建起连接供给侧(律师)和需求侧的平台。公司设立在天安门东,毗邻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至今无讼app拥有50万用户,覆盖全国6万+认证律师,是中国最大的法律专业社区;2015年,无讼案例上线,拥有超过4000万份中国案例数据,服务企业包括阿里巴巴、58赶集等。
无讼创始人蒋勇曾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2002年创立的天同律师事务所,入选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2015年3月,无讼完成idg资本27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2016年12月,完成华创资本、idg资本1.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同年发布国内首个法律人工智能机器人“法小淘”。
从供给侧开始,逆向至需求侧
“最早的时候,我们三个人觉得互联网可以改变各行各业,那互联网也可以改变法律行业,所以决定做无讼。我们都是法律行业资深从业者,但究竟如何互联网+律师,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蒋勇回忆团队在龙泉寺闭关的经历,有说学淘宝模式的,他们甚至想到不然就做个滴滴模式的,叫“滴滴打律师”。
在龙泉寺山顶上拣核桃、敲核桃一个月后,“最终我们决定从最本质的角度入手,把法律服务看作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连接法律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两端,法律服务的供给端定义为律师,需求端就是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的法务需求。”
对很多人来说,创业早期当然要先从市场需求入手,了解市场,提供服务和产品。但法律服务是一种专业服务,对专业知识的需要,远远超过普通的快销品平台,或者简单消费平台对行业的理解和知识,蒋勇和团队成员很清楚这一点,“如果我们不深入到法律行业当中去,不跟行业的每个人学习,不发动这个行业的人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或许会重蹈所有在专业服务领域试图去模仿快销品平台模式的覆辙。”
无讼选择从供给侧入手,供给侧就是律师。
中国有30万+律师,这是一个在业内听起来很庞大的数字,但其实特别小的一个群体,他们专业性强、门槛很高。在供给侧,无讼发布了无讼app,三年时间获得50万用户下载量;无讼网站,独立用户访问量每天超过10万。而在平台上认证的律师,其信息包括律师姓名、照片、执业机构、评价的内容,以及曾经办理业务的方方面面。
“以10万当中有一万的访问者是律师计算,在平台上存留的数据,将占30万+律师中的20%,也就是说,这样的律师超过6万人,我们实现通过数据了解律师,了解这个行业。”蒋勇说。
解决了供给侧律师社群和数据的积累,那么需求侧呢?企业有哪些法务职能需要没被满足?
无讼的“共创”小分队入驻到钉钉,与钉钉合作,5个月内实地到数百家企业中,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真实的法务需求。
然后发现了各种“奇葩”的企业法务事件:
比如一家企业非常重视劳动用工,公司法务律师起草了全套的劳动用工文本,一个员工辞职时,该公司直接就把人开了。理由很充分,认为一切都是符合律师给设定的程序,但最后在劳动仲裁败诉了,什么原因?答案是有一份关键的证据劳动者没有签。
也有公司,打起官司时,称什么手续都是齐备的,合同当初也是在律师指导下签的,但是最后也输了。为什么输?因为合同丢了。
…….
“我们真的不知道,中小企业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天天在说我们要懂服务对象,作为一个律师,不懂服务对象就不懂市场,但调研的事实是,企业最真实的法务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就像座冰山一样,藏在水面下的远远多于浮出在水面上的。”蒋勇总结说,中小企业的法务职能严重缺失,是这个问题的根本。
搭建连接全国律师的云端法务部,共享律师
无讼“共创团队”在调研后还发现,其实99%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法务部,为什么不建法务部?
事实上,不是法务不重要,而是对于多数b轮之前的企业来说,法务这件事情不是核心:
一是公司对法务的需求,是不定时的、低频的,往往会忙闲不均;二是公司简单的法务人员架构,在不同领域的专业能力有限,并不能解决所有法务问题;
以上两点带来的结果是,早期公司的法务部门直接造成公司人员冗余、成本增加。
2016年,正是共享单车满杭州跑的时候,“既然单车可以共享,律师为什么不能共享呢?法务经验为什么不能共享呢?
所以我们想建一个共享的法务部,这个法务部放到云端,我们通过互联网把它连接起来,通过技术让法务部运转起来,来为99%缺少法务部的中小企业补全部门架构。”无讼“共创团队”最后将之定义为“云端法务部”。
无讼创始人蒋勇
图中可以看出,横轴是企业的法务需求,纵轴是处理这些事情所需要用到的法律知识的专业性程度。
“我们发现,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法务需求相对来说低频的,但专业性很高;而企业法律服务需求频次非常高的,事实是对专业性的要求远没有那么高,甚至很低,有些根本不需要专业。”蒋勇总结,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大量的,但又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转换成一个三角形状,可以看到,企业法务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主要包括三大类:
第一类是企业内部日常的一些法务管理需求,这些事大量的、高频的,且与企业日常经营和生产过程紧密相关;第二类是在中间层的,是依靠一个外聘律师做法律顾问可以解决的;第三类是最底端的,是需要通过专业律师来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来解决的问题,专业性高,频次低。
“无论是互联网、大数据还是其他技术,核心关键是,能够真正帮助企业在法务管理的效益上大幅度提升,让成本降下来,让可得性变得更加容易。”蒋勇说,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去满足这些需求,高效的提供服务。
如何做到这一点?
无讼法务,主打的产品就是智能的云端法务部,满足三类企业没有被满足的那部分法律服务的需求。
针对企业日常法务管理需求,是企业的法律风险监测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对中小企业最常遇到的这六个法律风险模块,逐个模块去逐一研发,然后利用超过10亿以上企业大数据信息,以及超过5千万裁判文书的数据等等,全网实时数据,自动生成企业的风险报告,并且根据全网的数据实时动态变化。
针对中层需求,通过聘一个内部法律顾问,或是外部的律师顾问来解决这个事项。此外,对于劳动人事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企业则可以在法务服务平台上一键咨询智能法务机器人。不同于此前常见的自动问答,无讼法务的智能法务机器人在业内率先实现了情景化的智能问答。
对于低频专业性强的需求,无讼法务通过智能法务机器人,找到专业律师,“我们希望通过智能的遴选,律师匹配的工具,能帮助企业最高效的找到最需要的律师,来满足企业尚没有被满足的法律服务需求的部分。
“实际上在无讼的内部,我们有一个比无讼名片要更加详细的针对律师的职业数据进行评价的一套体系,这一套体系就叫律师字典,每个律师的评价机制在这个律师字典里面被数据化,能够被调用。”蒋勇介绍,通过智能化,系统会针对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的场景需求,自动推荐这个领域最专业的、匹配当地的价格的律师。
这其中,就是律师个人专业信息的字典,包括服务价格、学历、专业、办理案例等等,这就是无讼名片的场景,帮助企业解决在顶层的,需要在外部去找到专业律师来解决的工作。